产品描述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定量方法
A.0.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定量设计应针对具体环境作用下的性能劣化过程,确保结构和构件在使用年限内达到预期的性能要求。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重要工程,其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宜采用定量方法。
A.0.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应明确结构和构件的性能劣化规律、耐久性极限状态以及设计使用年限。用于定量设计的劣化模型应能够得到环境作用和结构与构件性能劣化抗力之间的关系。
定量设计使用劣化模型,应针对确定的极限状态和设计使用年限,确定与结构和构件性能劣化抗力直接相关的材料与结构参数,并应充分考虑环境作用和性能劣化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设计参数具有一定保证率。
A.0.3 结构构件性能劣化的耐久性极限状态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且不应损害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可修复性要求。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耐久性极限状态可分为下列三种:
1 钢筋开始锈蚀的极限状态;
2 钢筋适量锈蚀的极限状态;
3 混凝土表面轻微损伤的极限状态。
A.0.4 钢筋开始锈蚀的极限状态应为大气作用下钢筋表面脱钝或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并在钢筋表面积累的浓度达到临界浓度。
设计使用年限50年以上的混凝土结构主要构件以及使用期难以维护的混凝土构件,宜采用钢筋开始锈蚀的极限状态。
对锈蚀敏感的预应力钢筋、冷加工钢筋或直径不大于6mm的普通热轧钢筋作为受力主筋时,应以钢筋开始锈蚀作为极限状态。
A.0.5 钢筋适量锈蚀的极限状态应为钢筋锈蚀发展导致混凝土构件表面开始出现顺筋裂缝,或钢筋截面的径向锈蚀深度达到0.1mm。混凝土结构中的可维护构件,可采用钢筋适量锈蚀的极限状态。
A.0.6 混凝土表面轻微损伤的极限状态应为不影响结构外观、不明显损害构件的承载力和表层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
A.0.7 与耐久性极限状态相对应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具有规定的保证率,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可靠度要求。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可靠度宜为90%~95%,相应的失效概率宜为5%~10%。
A.0.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的性能劣化模型,其有效性应经过验证并应具有可靠的工程应用。环境作用和作用效应参数应依据工程环境条件取值,性能劣化的材料抗力参数应能通过可靠的试验方法确定,劣化模型应考虑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和施工方法对劣化规律的影响。
耐久性定量设计结果对设计使用年限的保证率应符合本标准*A.0.7条的规定。
A.0.9 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的过程,可采用经验扩散模型。模型所选用的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扩散系数、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取值应有可靠的依据。其中,表面氯离子浓度和扩散系数应为其表观值,氯离子扩散系数、钢筋锈蚀的临界浓度等参数尚应考虑混凝土材料的组成特性、混凝土构件使用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A.0.10 结构和构件性能劣化的材料抗力参数,在施工中应通过简单、可靠的方法加以控制,确保达到设计的使用年限;对于环境作用与抗力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劣化规律的模型误差,应通过结构使用期间的长期监测和再设计来逐步校准和消除。
产品推荐